校园服务

school profile

重庆市农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精简版)

发布时间:2024/5/20 发布者:计发部 访问次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21〕43号)和《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教职成〔2022〕5号)的相关要求,结合办学实际,组织编制了《重庆市农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现予发布,作为学校未来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和“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对标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培养更多农业技术技能和智能制造等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校姓“农”,突出农科特色优势,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秉承“以人为本,德能为先”的办学理念,涵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情怀,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立足川渝地区,着眼全国农业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智能制造业,积极开拓国际化合作办学,深入推进人才培养结构改革,科学布局农业特色优势和智能制造为重点的专业群。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争创国家高质职业学校,建成“国家一流、西部示范”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质学校,创建上合组织经贸平台“一带一路”中职品牌分会高质学校。
具体目标包括:建设巴渝农耕文化品牌。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成“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实施校园拓展和空间优化。建设优质专业,支撑优质专业群发展。加快建设优秀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体制机制创新,引企入校、驻校。建设信息化示范学校。形成一流的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重点任务
(一)实施办学条件达标建设
    按照7500人学生规模测算,实施校区用地拓展和优化空间布局,开展“一校多区”建设,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实现用地375亩以上,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完成用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达标任务。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师总量达395人以上,实现在编专任教师资格证持证率达80%,实现教师配备达标。优化提升仪器设备条件结构,新增仪器设备值1400万元,实现仪器设备高质量达标。提高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量,增加购买文献数据库,实现图书配备达标。
(二)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建设优质专业群,培养国家需要的紧缺人才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就业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发展与国家战略密切相关的专业。以专业群为载体,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加强与企业、行业、高校等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引进企业、行业的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丰富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深化产教融合,围绕市场需求育人
    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探索建设产教联合体,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符合。建立产教融合平台,将企业、学校和学生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注重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程和实习实训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五)全面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
    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构建区县、镇街、社区三级社会服务网络体系。打造一支专业技术精、社会影响力强的社会服务队伍。构建新型智库、技术技能推广、农耕文化传承、职业技能培训、公益服务五大社会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实施乡村振兴菜单式培训项目服务,建设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体系,积极争取推进重庆乡村振兴学院建设。推进市级农业综合公共实训基地项目论证、选址及争取用地支持。
(六)推进学校信息化3.0建设
    完善IT治理和IT管理,加强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重庆市农业学校数字网络中心”平台,提升校园治理水平。开展校园业务数据的有效采集,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构造精准数字孪生校园,推动校园的可视化、精准化、智慧化管理。敏捷提供随需应变服务,快速响应学校业务场景需求。建设智慧化应用平台,建设“一站式”网上服务大厅。构建安全可信网络空间,建立校园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七)打造文化校园
    以校企文化紧密融合为导向,培育“巴渝农耕”特色文化校园。将党建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引领,创造富含农耕文化元素的党建品牌。在“党建+”的引领下,不断涵育出独特的校园文化精神。加强环境文化,创建“绿色校园”“生态校园”“平安校园”。加强人文环境建设,打造“一道六圈”的农耕文化特色景观。夯实行为文化,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培养学生交往行为文化。构建农校巴渝农耕特色的文化校园体系,打造巴渝农耕文化品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政班子的自身建设,加强党对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的领导,加强党委、党支部、党员在学校发展规划实施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实施党支部书记、教师“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狠抓党员队伍建设,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二)构建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积极争取市农业农村委、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和地方党委、政府对规划实施的政策、用地、规划、项目、资金支持,确保规划的建设内容如期实施。充实规划实施的专门部门,主动对接上级的规划衔接、政策和项目储备。通过学习动员、宣讲解读、组织研讨、专题研究等多形式,广泛发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规划贯彻实施工作。
(三)完善制度保障
    完善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时间表、路线图和考核目标。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和缺失及时发现并提出纠正要求。将规划的推进实施作为考察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健全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畅通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监督的渠道。
(四)筹措经费保障
    整个规划的实施计划总投入约为4.6亿元。建设资金以政策和项目支持为主,积极探索银行贷款融资、发行债券融资、国企代建等融资渠道,确保条件达标相关建设内容的投资。


文稿:钟光驰

编辑:钟光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