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农业学校校长王华平(右一)
“创建巴渝农耕文化是传承优秀农耕文明内在的价值追求,更是培育‘浓乡’人才,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职责使命。”
近日,“一技在手,一生无忧——2024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职教宣传季”演播厅公益访谈活动正式启动。重庆市农业学校校长王华平做客演播厅,分享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为全市职业院校文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职教宣传季启动仪式现场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学校的基本情况?
王华平:重庆市农业学校是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和丰硕教育成果的百年名校,是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农业农村委、市教委主管的国家重点中专学校。学校现建有5个专业群,22个专业,其中农业专业9个,在籍学生9000余人,其中农业专业学籍学生4200多人,数量在全国中职学校中名列前茅。学校是重庆市第一批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农业农村部、教育部2021年推介的全国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重庆市中职“双优”学校。
学校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次获市级、国家级奖项。学校打造的巴渝农耕校园文化,入选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选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典型案例。
主持人:学校为什么要创建巴渝农耕文化?巴渝农耕文化主要建设了哪些内容?
王华平:创建巴渝农耕文化是传承优秀农耕文明内在的价值追求,更是培育“浓乡”人才,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职责使命。
学校的巴渝农耕文化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历时三年建设了“一园+一馆+双基地+N个实践体验基地”。我们立足“以巴寻根、以渝定域、以农立馆”,建成了巴渝农耕校园文化的核心——巴渝农耕文化馆。文化馆以时间为序分为序章、远古农业篇、传统农业篇、近代农业篇、现代农业篇、尾章六个篇章。
文化馆内设有时空隧道,以凸显巴渝地区文化底蕴最深的大溪文化开启“巴农长歌”的线性叙事,从全国三大井盐源之一的巫溪宝源山白鹿盐泉,到曲辕犁的应用、唐宋时期的梯田改造等内容,再到巴渝地区在远古、秦汉、唐宋、近现代等各个时期重要农业标志,以未来元宇宙背景下的智慧农业发展展望完成全篇介绍。
展馆用一行行文字、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故事、一项项成果,鲜明地宣扬着“农业强国、教育强国”的时代召唤。围绕文化馆核心内容,学校向校内外延展打造了“一园、双基地和N个实践体验基地”。我们打造的“巴渝农耕文化”校园,创作了巴渝耕织图、凝练百年农校赋、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步道和“农耕”主题校园标识系统,形成了“一道六圈”的农耕校园文化景观群。学校建成了动物科普、植物科普启蒙教育实训双基地,建设了多个实践教学体验基地,将巴渝农耕文化推广到校企合作企业、乡镇村社,联合开展地域文化研究,融入乡村规划建设,探索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路径。
主持人:学校是如何推广巴渝农耕文化的?
王华平:经过3年多的建设,学校创建的巴渝农耕文化于2023年10月获教育部人文素质专委会审评为“一校一品”典型案例,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有关职业院校、中小学、社会培训班到校研学。我们在推广方面主要分为校内推广、校外推广、国际推广三个方面。
在校内推广方面,学校围绕培育“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推广巴渝农耕文化。一是组建以干部为主的宣讲团队走进学校、社区、企业开展“巴渝农耕文化+”宣讲活动,将巴渝农耕文化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二是组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将巴渝农耕文化纳入特色育人体系;三是组建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巴渝农耕文化+农业大思政体系”,以“下庄艰苦奋斗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载体,融入各专业课程建设,构建农业特色思政体系。
在校外推广方面,一是吸引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代表到校开展交流指导,中小学生及家长先后来校研学;二是建立了服务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从中小学农业职业启蒙教育到社会通识教育,形式多样,价值含量高;三是与科研机构合作,促进科教融汇落实,与农科院合作将新时代农业发展理念、科研成果引入校园,共建鱼菜共生和猪粪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将巴渝农耕文化融入乡村特色产业规划,助力打造品牌,提高人才培养和培训水平。
在国际推广方面,自2023年以来,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代表团先后莅临学校开展农耕文化研学和文化交流活动。
主持人:接下来,学校将如何继续发展建设巴渝农耕文化呢?
王华平:学校将进一步丰富农耕文化内涵,完善农耕文化育人体系,采取“线上+线下”推广模式,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农耕文明,培养广大青年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情怀,让他们主动担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职责和使命,同时为国家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作出应有贡献。
主持人:传承弘扬巴渝农耕文明,服务乡村振兴,坚守“农校姓农”初心,培养一批又一批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一懂两爱”农业人才,我们期待着重庆市农业学校在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道路上有更多作为。(资讯)
(整理/郭翠琴 图/张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