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学校校长、正高级畜牧师王华平作分享
“职业院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是时代的使命。”
11月29日,重庆市职业院校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在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市各地的专家学者、教育同仁齐聚,为我市职业院校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工作赋能,重庆市农业学校校长、正高级畜牧师王华平以“汇聚科技人才力量,服务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主题作分享,获得与会嘉宾一致点赞。
推进会现场
此次推进会由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主办,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上游新闻承办,旨在深化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助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
服务乡村振兴是职业院校的时代使命
“农业是智慧经济,工业是知识经济,乡村是艺术产业,城市是技术产业。”王华平认为,乡村产业的艺术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无法套用工业经济规模性发展模式,而是更适合发展“小而美”且与当地绿水青山等自然资本、物种资源高度契合的产业。因此,职业院校需要深入挖掘地域乡村文化,研究地方产业优势,创新发展模式,汇聚科技、人才力量,服务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欲新一国之民必先新一乡、一村之民。因此,王华平认为,推进乡村振兴,是职业院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时代使命。
乡村振兴必然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因此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必须把振兴乡村放在职业院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的首要位置。王华平说,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补短板、强弱项的基础性工程,是破解城乡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措施,是打开乡村全面振兴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突破难题,开展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
王华平介绍,重庆市农业学校前身为巴县甲种农业学校,巴县甲种农业学校为著名实业家赖问农、胡子昂等有识之士在1917年创建,为我国西南地区最早的专业农校,迄今已有106年历史。目前重庆市农业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重庆市“双优”项目建设校。
重庆市农业学校占地222亩,建有动物科学系等6个教学系,开设了畜牧兽医等19个专业,有教职工437人,现有在籍学生9648人。
重庆市农业学院组建了6个功能研究室、8个推广试验站,围绕草食牲畜中的山羊、肉兔产业全产业链技术难题,依托区县畜牧行政和技术推广部门、相关企业务实开展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
近年来,团队突破了山地山羊良种繁育改良与山羊羔哺乳期保育技术瓶颈,育成优良种羊17.38万只,实现羔羊初生体重提升10%以上、羔羊成活率提升11.2%以上,还构建了“牧草—生态羊—有机肥—优质草”的种养生态循环节本增效模式,形成了“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技术推广机制。
农校“姓农”,搭建终身农业职业教育平台
谈及后续工作,王华平表示,重庆市农业学校将持续依托荞麦产业技术体系、草食牲畜创新团队、校内专业人才队伍,开展种植、养殖产业技术集成、应用与推广。将与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畜科院、10个示范乡镇等共同建设推广基地,将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成果推广到合作企业及乡镇,并建成分基地,引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同时,重庆市农业学校还将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展地域文化研究和乡村规划,探索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此外,重庆市农业学校将搭建终身农业职业教育平台,开展社会再就业农业职业培训、新型农民培训,与社区大学、老年大学联合开发农业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增强社会重农意识,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支撑乡村产业发展。
继续坚持农校“姓农”、面向“姓农”的同时,重庆市农业学校还将不断开展国际化交流合作:前期与新加坡企业SINGRASS PTE.LTD合作的室内水培蔬菜项目,已被纳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重点项目;后续将与俄罗斯沃罗涅日州博布罗夫工业与农业职业学校、日本新潟食品农业大学等开展合作,共建优质专业,为乡村振兴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技能人才。
(文图/高枝)
更多内容请打开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