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school profile

论文——优秀学生往往是教育的盲区

发布时间:2010/3/14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访问次数:

优秀学生往往是教育的盲区

重庆市农业学校  章健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往往有一种错觉,认为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不用老师操心,其实,这些“好学生”在优越感的支配下还存在不少缺陷,应对其进行仔细分析,严格管理,让他们不再成为教育的盲区。

[关键词]优秀学生   教育    盲区

正文:

    在班级管理中,很多班主任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思想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思想上不守规矩的学生,更是倾注了比普通学生多得多的精力,但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常常感慨道:“班主任真是难当,好学生吧,不用操心,差学生吧,操多少心都没用,整天都是白忙!”我也有过这种想法,但仔细想想,才发觉这里面至少有两个问题。

    其一,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变不能操之过急。因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已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养成了一定的习惯。要想改变当然需要一个过程,指望一两次谈话、辅导几次作业就能来个大转变是不现实的,况且这些学生的转变过程中必然会有反复,不可能一帆风顺,作为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切忌一个“急”字。其二,优秀学生就真的不用操心吗?我看未必。学习好成绩好,听老师话的学生自然赢得老师喜爱,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些学生身上肯定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问题,如果只是因为老师喜欢,就发现不了其身上的缺点或者发现了也不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不但影响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在教育杂志上曾经看到过一种“第十名现象”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现象是跟踪调查了上千名中学生,结果发现考试成绩前几名,老师非常喜欢的学生在高中、大学或参加工作后,并没有保持这种优势,或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和成就。相反,班里十名左右甚至更靠后的学生却有着意想不到的巨大潜力,他们往往后来居上,在高中、大学的学习中脱颖而出,在工作岗位上也是建树颇丰。这种现象涉及到我们教育体制的根本,就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怎样评价学生。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将来就一定能成为栋梁之材吗,知识以外,我们还应教给学生什么?作为教育工作者,这确实值得我们仔细研究。一些教师对分数高,听话乖巧的学生总是偏爱有加,有时甚至宠着、惯着、护着,怎么看怎么喜欢,就算发现他们身上有缺点,也都会给与迁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痛不痒地说几句,生怕让他们受了委屈。评选各类好学生的时候也总想通过各种途径促使其当选,就算条件不够也会求这位老师提两分,那位老师提两分,就连体育成绩也能由不及格提成优。就因为这是好孩子,评不上多可惜呀。 这些老师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值得讨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这些“好孩子”身上宠出“骄、娇”二气,使他们认为自己真是完美无缺。从而不能主动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更不能主动加以调整和改进。再说,老师过分偏爱这些学生必然会对其他学生,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因此,我想说:别让“优秀的学生”成为教育的误区。根据我做班主任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在这些“好学生”身上可能具有以下缺陷,值得引起重视。

1.挫折感差,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

    这些好学生往往在小学、初中就深得老师喜爱,天天听的都是表扬,“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先进干部”各类“好学生”都当过,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表扬、荣誉就应当属于他们。在“光环效应”下,他(她)们也理所当然地沾沾自喜。而我们往往发现这些学生“说不得”,老师要是一批评,反应就比较剧烈,哭天抹泪的,如果评选中落选了,更是不能接受。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挫折或困难也往往容易抱怨、放弃,而缺乏与困难做斗争的顽强意志。有这么一位学生,在班上,学校也算是优秀,心存优越感的她在一次学生会干部竞选中落选,按理说她应该努力寻找失败的原因,重整旗鼓,备战下一次竞选。而她的做法却是不能接受失败的实事,“悲痛欲绝”,处处找人评理,在“万分激动”中当场晕倒,给自已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还有一位同学,在小学,初中乃至中专都是优秀学生,正是这样一个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在参加学校二课堂活动比赛中数次榜上无名,这让他觉得上天对他不公,“我这样优秀怎么会拿不到名次呢”,经不起困难,挫折打击的他一改以前的好习惯,用旷课,翻围墙,谈恋爱、抽烟,喝酒………来回报这个他认为对他不公平的世界。而在我所带的班级也有一部份经不起挫折打击的“好学生”在这次学校组织的军训中尤为突出。有一个在我班各方面都较优秀的同学, 在军训的时候,强烈的优越感使他认为军训很简单,就那么回事,自已的领悟力强,不需要怎么学都会。于是在教官讲解动作要领时,他却和身边的同学一个劲地说话;在教官分组让各排排长带队操练时,他又很懒散。问其原因,回答是:“我知道怎么做,阅兵时我会努力的,现在没必要那么认真”。后来他又无比优越地迟到,做错动作不打“报告”,没允许休息,自己休息。接二连三犯事,终于被教官纠出来进行典型批评。教官严厉的话让这位好学生觉得丢了面子。“我是班上老师都经常表扬的优秀生,教官这样训斥,太过份了吧”,他心想。班的上的同学也议论起来“他也会受到批评?他不是班干部,好学生吗” 。同学的话更让他受不了。忍无可忍的,觉得有点委屈他和教官斗起了嘴,赌气地头也不回离开了队伍,还让父母给我打电话请病假不参加军训。上述这些学生的行为值得我们深思,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是“好学生”啊!究其所因就是他们的成长过程太顺了,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夸赞,没有经过多少挫折的考验。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现代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努力,并且对挫折甚至失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失败了才能重新爬起来奋斗,这些一帆风顺的“好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考验,将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还能绽放吗?

2.一部分“优秀学生”比较自私,不关心集体,不愿帮助同学,甚至看不起学习差的同学。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就是只顾自已,对学习绝对是百分之百认真、投入。对集体的事则毫不关心,对集体的活动和班内的日常事务更是袖手旁观,仿佛他来学校的唯一目的就是学习,考好成绩。至于利用学习上的优势帮助其他同学更是难上加难,什么没时间了,什么家里有事了,各种理由层出不穷。我们班上有这么一位学生,成绩蛮不错。一次同学们推选他代表本班参加英语协会组织的英语小品比赛,当我把他叫出来过问他的准备情况时,他却对我说:“老师,我不想参加这些活动,它会影响我的学习,没多大意思,你叫其他同学参加吧。”还有小部份成绩好的学生对班内,学校的活动也漠不关心,更不要说报名参赛。问他们原因说是:“我不想浪费过多的时间在一些与已无关的小事上,利用在校期间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才是正事,那些活动参加了又有何益?”听了这样的想法,足够看得出做为“好学生”的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较差,自私心也较重。有些“好学生”对于那些学习差的同学非常冷淡,甚至是看不起的。我曾亲耳听见一位成绩在班上排前五名的“好学生”在被要求给同学讲题时,嘴里嘟哝道:“笨蛋,去问老师啊,我给你讲,你还不是听不懂。”仿佛在他的意识里真的认为自己是老师眼里的红人,是高人一等的特殊学生了。这真是非常可怕的思想。如果连同班同学都看不起的话,以后他会和别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吗?

3.有些学习好的学生当着老师一面,背着老师一面,对班集体产生消极影响。

    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两面派”。这些学生成绩好,是因为智力水平确实较高,脑子灵,一听就会,并且深知老师的脾气,只要成绩好,给班集体争气,其他都是小事,当着班主任老师的面规规矩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但背着班主任老师,上其他课时则也时不时表现一番,说个话、逗个笑、传个条,看本课外书什么的,有的甚至是一个区域的中心人物,能量挺大。他的折腾,给周围同学带来什么影响、什么干扰那可就管不着了。一旦出了事,告到班主任老师那,班主任老师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什么,不可能呀,这可是好学生呀,搞错了吧!”等事情查清了,板子却往往打在周围同学,尤其是学习较差同学的身上,而对“好学生”有时只是轻描淡写,来个“下不为例”了事。教师的这种心态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却使学生的心理难以接受,感到不公平,这既不利用对“两面派”的批评教育,也不利于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还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不信任感,对班级管理带来消极影响。我也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两面派”的学生。平时我没发现他有什么坏毛病,学习成绩也好,规规矩矩的,班上的活动也参加。有好几次我当着很多同学的面表扬了他。下来后有几个同学向我反应:“老师,你太偏心了,那个你认为的‘好同学’爱做光面子,有点‘深沉’哦。”这让我非常疑惑,不会吧,他是个不错的学生啊。为了证实这一点,我通过仔细调查了解才发现同学们的话果然不是“空穴来风”,他真的是当着老师一面,背着老师又是另一面。后来,我对他进行了次数不少的狠狠教育才使他转向了正轨。

4.有些“优秀学生”学习方法较死,工作能力较差,遇事没主见。

    对于这些成绩好的学生,老师总觉得他们在学习上有自己的一套东西,也知道努力,不用老师再操心了,因此在学习上老师的注意力往往是在那些较差同学身上。其实,这些“好学生”的学习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有些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这样的成绩是暂时的,如果老师不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真正理解知识,很有可能随着年级升高,知识加深而失去优势,还有一些学生有较大的学习潜力,但由于学习中的某个环节或某些能力没有掌握好,训练好,使学习潜力发挥不出来,老师也应该及时给予点拨,让这些“好学生”真正做学习的有心人,不但肯学,还要会学、巧学、出尖子、出整体优势,这必定会对整个班级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还有些“好学生”平时拿老师的话当“圣旨”,但缺乏自己的主见,各种能力较差,特别是工作能力。如果老师交给他们一项工作独立完成,往往信心不足,非得老师布置什么,他们才做什么。我记得在这学期军训的时候在我班发生的一件事,因为教官训练辛苦,趁休息时,我让一位特听话的学生去给教官买矿泉水,不一会她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着急地问:“章老师,那有五种矿泉水,到底买哪一种呀!”这件事说起来是个笑话,但却反映出这个“好学生”能力上的不足。如果遇事没有主见,没有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材需求的,更何况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材。如果只会执行,不会决策,更不会创新,分数再高,恐怕也难以成就一番事业。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学习成绩的高低不能成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师不能只因为分数高就忽视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使他们成为教育的盲区,愿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都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把爱的雨露洒向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